2018年第七届“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
会议主题:技术世界与社区
■时间: 2018年10月27日 9:00-17:30
■地点:船厂1862 (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1777号)
■语言: 英文
会议背景
自2012年起,每年秋季,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都会举办“新兴实践”设计研究与教育会议。这是一个互动深入的国际设计研究会议,简称EPC。我们高兴地宣布第七届“新兴实践”会议将于2018年10月26~27日(其中26日为闭门会议)举行。
随着2014年《DesignX宣言》的发布,EPC不断探索丰富对DesignX对话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围绕以下议题不断发展EPC的框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DesignX倡议:
•发展中的社群/经济/教育/研究/探索,2014
•设计行动主义,2015
•设计✖复杂性,2016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社会世界,2017
2018年的EPC主题是“技术世界与社区”。关于技术世界的讨论将立足于城市社区。为了让情景语境更加丰满,我们将会展示一个本地案例——NICE2035,位于上海四平社区的一项社区社会创新计划。本届EPC旨在激发一场对话,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更好地解决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焦点问题,以及设计又当如何为此过程做出贡献。会议将呈现该领域的优秀实践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扎根真实世界的问题,它们通过原型测试让利益相关各方参与其中,并提供进一步发展迭代的佐证。
会议嘉宾
今年,我们邀请了以下演讲嘉宾与观察者们加入“新社群”,一起探索城市社区中的技术世界。
Ernst Ulrich von Weizsäcker | 德国科学家和政治家,罗马俱乐部联合主席
Kent Larson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城市科学研究小组主任
Richard Buchanan |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和中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Michael Lissack | 研究一致性和紧急性(ISCE)研究所的执行主任
Kostas Terzidis | Organic Parking公司CEO,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Jarmo Suominen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Kees Dorst |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
Carlos Teixeira |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副教授
Mariana Amatullo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教授
Mitchell Sutika-Sipus | 技术开发、社会科学和复杂城市环境交叉的专家
娄永琪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
范 凌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生导师、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特赞创始人及CEO
马 谨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研究员,She Ji学报运营主编,出版平台负责人
Edward Chao | 美国Gensler建筑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计部主管、主持建筑师,
于 雷 | 建筑师学会数字建筑设计委员会发起人之一, ASW设计车间创始人
徐 立 | 商汤科技SenseTime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Ernst Ulrich von Weizsäcker
德国科学家和政治家
罗马俱乐部共同主席
▲演讲主题: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Come On!, 2018)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面世,引起全世界的反响,开启了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数十年来,报告中关于人口、教育、健康、环境、生态的预言,也都一一应验。时隔近50年,最新报告《翻转极限:生态文明的觉醒之路》,除了更新的资料和研究再次向全世界敲响了人地危机的警钟,从哲学根源去审视危机,还进一步提出了需要用“彻底的再设计”来推动一个“显著的结构转型”。演讲将从这三个部分展开,发出一个充满使命感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行动宣言。《翻转极限》一书的英文名字为Come On!,这一短语既可以理解为“得了吧”,也可以理解为“来吧,加入我们!”这与全书的结构恰好形成一重隐喻——我们必须抛弃那些过时的体制和哲学,同时携手共同行动起来。
Mitchell Sipus
美国TulcoLabs研究与发展负责人
▲演讲主题:设计如何为科技创业提供实验性模型
演讲将介绍Mitchell Sipus所从事的一组研究,展示设计师如何利用技术、研究方法和设计方法来改变组织、城市和国家。通过这些新近的工作,他将介绍设计如何在扎根技术的创业中扮演有效的实验性模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Mitchell正在探索新兴技术如何改变经济学中关于创新扩散和增长的传统理论。
彭义刚
博士,商汤科技研究项目高级经理
彭义刚,2015年加入商汤科技,负责商汤研究院研究项目管理工作,并与高校及客户讨论研究课题。在加入商汤科技前,他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工作。
他2012年7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他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音视频通信实验室访问学习。2009年4月至11月期间,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实习。
Mariana Amatullo
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新基金
本次演讲将介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办公室于2016年发起的一个民族志研究项目初步取得的进展,重点探讨技术创新和设计态度的人文主义方法之间的矛盾。我们所研究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新风投基金是一个几百万美元的基金池,专门投资来自科技初创公司针对改善全球最脆弱儿童的福利的开源解决方案。该投资基金的核心动力,是找出运用新兴技术的项目群落,这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既能够帮助塑造这些新兴技术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市场,又能够学习引导这些技术造福于儿童福利。投资基金关注位于技术前沿的千亿美元级的产业,包括:区块链,无人机,虚拟与增强现实,3D打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微纳卫星,以及量子计算。
Carlos Teixeira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演讲主题:创新的复杂空间的设计战略
人们刚刚开始意识到,当今的问题和挑战正是七十亿人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所造成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经济、全球社会和地球物理环境的的联动性之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指数型的增长速度、多样化,以及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个人和组织的日常活动。组织机构得以畅想通过将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用全新的、更有意义的、更可持续的方式重组,创造大量从未有过的产品和用户体验。本次演讲将讨论,开放的创新系统在塑造当代人类体验的设计实践中已经成为一种主导的过程;这些系统通过整合网络社群中的大量相关知识,蕴含了设计复杂解决方案的巨大能力。
Edward Chao
Gensler建筑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工作室总监、副总裁
▲演讲主题:技术和社区概念如何影响未来的工作环境?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技术无处不在。技术进步要求一种不断迭代的途径。技术发展的速度要快于人类能够适应技术的速度。办公楼和工作场所必须适应变化的速度和变化的连续性,通过试点和测试来试验并且引导人们应对不确定性。拥抱颠覆性创新的组织机构,将在竞争中领先一步,因为他们懂得利用改变带来的机遇。
针对营建工作社区,本次演讲会涉及相关的三个主题:
-整合技术将创造更好的员工体验;
-工作场所的未来是“社区”。当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时,为什么要走进办公室?;
-如何吸引人才,创造生活方式,提升工作绩效。
Kent Larson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城市科学研究小组主任
Kent Larson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城市科学研究小组主任, 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共同指导城市科学倡议。Kent Larson在纽约市从事建筑工作15年,作品发表在《建筑记录、进步建筑、全球建筑》、《纽约时报》、《A+U》和《建筑文摘》上。他的书《路易斯一世·卡恩:未建成的杰作》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2000年十大最佳建筑书之一。
Richard Buchanan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
Richard Buchanan是设计、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教授。目前,他在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管理学院任教。以前他是卡耐基梅隆设计学院的负责人。也曾任“Design Issues"的编辑。Buchanan是最早谈论“四阶设计”的人之一,他以将设计的应用扩展到理论与实践、写作、教学以及实践交互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而闻名。2009年,布坎南获得了蒙特利尔大学环境设计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范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特聘研究员
同济x特赞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特赞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演讲题目:科技赋能想象力
过去数十年,需求侧的消费方已经经历了科技带来的变革,而供给侧创造方,却依然在等待改变的曙光。数据是颠覆性创造的关键。数据智能推动科技和社会发展,数据是21世纪的电,是释放想象力的资源。演讲将分享技术赋能条件下设计的机会,并进一步探索科技如何解决商业和复杂社会系统中的问题。
于 雷
中国建筑师学会数字建筑设计委员会发起人之一
ASW设计车间创始人
▲演讲主题:数字邻里——创意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关系
数字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已经无法逆转,这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但是这种趋势并没有像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节奏那么按部就班,而是出现了一个骤然加速的状态。这种现象对每一个行业都产生了措不及防的冲击,设计行业亦是如此。工作模式的转换、思维意识的转换、生存方式的转换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本演讲将着眼于技术转换带来的理念与方法的变换,以及数字设计中的创意与制作的数字邻里关系。讲座内容涉及个人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思考,并延伸到数字设计与建造的实践。
Michael Lissack
美国控制论学会主席
连贯与新兴研究所(ISCE)主任
▲演讲主题: 哪里去便便?-如何从狗的认知理解设计思维
人类通常是根据类别(category)来思考的。类别是认知事物的方便捷径,但像所有捷径一样,它们也会带有很大的误导性。狗狗们不同。重要的是环境和功能——在设计的世界里,我们称之为“可供性”(affordance,也译作“示能”)。当设计师们用自己的认知类别来取代使用者对“可供性”的感知,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本演讲关注如果我们尝试用我们的犬类朋友的认知方式——对时间不敏感,但对环境高度敏感——来看待世界时,会发生什么?我们会认识到历史和即刻同样重要,也会关注意图和功能。“可供性”在此视角下立刻变得不同。如果我们用认知可供性来重新认识通常被我们归入各种类别的事物,这个过程将帮助提升设计思维。
Kees Dorst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
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及新南威尔士州设计犯罪研究中心创始负责人
▲演讲主题:跨学科设计
真实世界的问题正变得更加开放、复杂、动态和网络化,各种专业和机构正需要设计帮助他们应对这个新的现实(起初通过推广“设计思维”,现在需要“设计创新”)。的确,设计汇集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方法和工具,它们可以帮助专业人员创造性地驾驭他们所面临的新的复杂现实。
在这个新的领域,设计不能一成不变、不质疑它自己的假设。在本次演讲中,Dorst教授将讨论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发展一个新的跨学科设计学来迎接这个挑战,并探索新的设计范式的发端。
交通信息
会场地址:船厂1862(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1777号 )
公共交通:地铁4号线 浦东大道站;地铁2号线 陆家嘴站。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