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在我院举行

     6月18日至19日,上海市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推介活动之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在我院举行。该论坛由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上海市“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宣传推介资助项目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联合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承办,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协办。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郭强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陈汗青教授分别讲话。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作主题发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范圣玺教授作开幕阶段研讨总结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主题,就“设计学基本理论问题”“中国设计理论历史发展研究”“中国设计理论生活实践研究”、“中国设计理论世界经验研究”“中国工匠培育与设计教育转型研究”“中国工匠培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等议题进行研讨。


  以“工匠精神”指导实践活动

  郭强表示,近两年来,项目团队以高度开放性开展研究工作,这既有利于扩大课题研究的社会影响,又使设计创意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迅速发展,成为双一流学科。就课题的研究支持程度而言,同济大学在作品设计、思想研究和理论挖掘方面也给予课题团队大力支持。设计创意学院亦给予了研究经费的投入,为打造学科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此次国家重大项目推介宣传活动,对“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实现了‘屈原精神’与‘工匠精神’之间的整合。这意味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成功对接,意味着更大的研究视野。”陈汗青在回顾、介绍邹其昌教授的学术经历及成就之余,认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将工匠文化融入到设计理论、实践与国际化视野中,这对于增强工匠文化研究项目的辐射力具有深远意义。

  邹其昌教授在以“工匠文化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发言时表示,从“为什么聚焦工匠文化”“如何理解工匠文化”“工匠文化与文明起源”“工匠文化与文明建构”“走向工匠社会”几个研究要点入手。他认为,工匠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一方面,中国设计理论为设计实践提供指导,促进设计活动的科学、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中国设计理论研究同时也是树立国家文化自信、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而将拟定2019年第三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的主题为“中国设计理论与路径研究”。


  以“工匠文化”引领学科发展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特聘教授陈望衡教授认为,中华匠学文化体系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中华匠学文化,关键在于发扬“大匠营国-强国制器”“天工开物-科学强国”“庖丁解牛-自由原则”的精神。应以学科互通为基础,在专注于中华匠学的同时注重构建其与环境美学、境界本体论、城市规划、园艺景观等专业之间的理论关联。同时,应兼顾设计师的责任,时刻保持技术强国的紧迫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表达了对工匠文化研究成果的期盼。在现代性的指引下,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应兼具现实性意义与全球性视野。应重视变革过程,随时与当下进行对照;应善于推陈出新,避免陷入原有窠臼而固步自封。他认为,研究者应在课题研究中发掘中华文明的哲学与审美因素,并赋予其现代性,进而形成中国工匠话语权。他表示,以工匠文化引领学科发展,问题不仅在于技术,还在于中国设计的市场需求。

  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教授认为,强化工匠文化研究、推进设计学科的发展,这对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将设计学置于艺术学之下仅仅是权宜之计,只有将其独立于艺术学之外、形成一门一级学科,才是长远之策。中国高校应在研究、学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产品为媒介,建构文化输出渠道,使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法教授以中国美学史为切入点,认为《考工记》中“匠人治国”观念与中国的建筑文化形式、国家礼仪紧密结合,中国精神就孕育在这一模式当中。如何在现代性和全球化背景下,依托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建立起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使之既独立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又有与之相关联,中国工匠文化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此。

  此外,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祁志祥教授强调了美学与设计既相互独立、又彼此配合的关系。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非常有必要,无功利的审美对象也同样可以成为联系的纽带。华中师范大学张玉能教授论述了技术、审美、艺术精神、新实践美学与工匠文化之间的联系,认为“工匠生产”是一种对于自由美的生产;此外,应以内因为根本,注重工匠实力提升,以人的本质力量成就产品设计之美。

  开幕式专题研讨结束后,与会的30多位专家学者在圆桌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圆桌会议由邹其昌教授总主持。

  本次会议共收到49篇学术专题论文,共形成70余万字的《会议论文集》,是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专家及其成果的一次集体亮相。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简讯

发布时间

2018/7/10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