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曰18日,首届中国设计理论暨首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于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8个科研院所近60位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由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我院邹其昌教授组织、策划并主持。
邹其昌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配合国家“质量时代”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中国设计理论、“中国工匠”培育等核心问题,为国家地方的质量工程服务并提供可参资性的咨询报告等。
本次论坛以圆桌会议形式展开,与会的30多位正式代表均各自发言并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设计理论”和“中国工匠”培育核心议题的新成果或新思考。部分其他与会代表也发言畅谈,会场学术气氛浓厚,成果显著。本次会议收到44篇高质量学术专题论文,并形成了60余万字的《会议论文集》。
邹其昌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书记范圣玺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指导性讲话。范书记对会议组织人邹其昌和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认为此次会议对设计界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范书记从自身的教学经历谈到了对“工匠精神”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工匠精神具有生命力,是时代所需。同时也期望教育界能够融入工匠文化,培育更多时代所需的“大国工匠”。
我院范圣玺书记讲话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所长孙守迁教授就做了《一带一路是创新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演讲。他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新的思考。孙教授认为要准确理解工匠精神要从创新设计等概念入手,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文化、质量、速度、成本、创新”五位一体的综合提升,而中国产品目前处于“速度”第一,因此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就要工匠精神的融入。他还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输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要大力发展创新设计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设计理论著名专家杭间教授应邀就“科隆论争”中提出的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十大建议做了进一步分析。十大建议包括:
一、设计师不要早早的计划退休以后画画当艺术家。
二、合理“内需和出口”的关系;
三、在“服务”的前提下,跨界整合资源,而不是单一的品牌营销;
四、希望中国设计市场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不要“潜规则”“行政服从规则”;
五、提高中国设计从教育和提升“消费者”做起;
六、“工匠精神”不要成为逃避国民“粗糙”心性的借口;
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没有矛盾,矛盾的是在他们之间,缺少一种体制的“链接”;
八、创意不是“巧妙”和无中生有,而是文化和系统性;
九、从制造到“智造”中,不要忽略基础环节;(这个基础就是回到“功能”的“初心”,因为它是“民主”价值的体现);
十、“本土设计”是中国人生活的心灵需要,请不要将它利用为“商业营销策略”。
邹其昌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中国当代设计理论工作者的首次聚会,是第一次共同围绕“中国设计理论”建设、发展以及“中国工匠培育问题”两大核心主题进行积极努力与探索的盛会,圆满成功!并祝愿中国设计理论发展壮大,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是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文科学院学术活动之一,由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共同举办,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与创意文化”研究室承办。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