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建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四平社区住宅,
随着时间的推演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老旧社区。
如何让老社区焕发新容颜?
如何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
如何重塑楼道环境空间进而增强楼道自治能力?
四平路街道为此推出“美丽楼道”年度自治项目。
▼
还记得去年我院开展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吗?
今年第二季已如期开展!
我院与四平路街道在共同打造同济四平三创街区有着共同愿景和长期合作。
“美丽楼道”被纳入第二季系列项目中。
我院本科二年级环境专业的同学们加入其中,
通过空间和环境图形的专业技能对四平社区八个楼道空间进行设计改造。
课题过程
楼道主要由入口门厅和过道构成。它作为邻里的公共空间,是串联起整栋楼宇的物理载体。在七周的课程期间,同学们对选定的设计范围进行全面调研,包括楼道公共空间的使用状态、居民生活方式、楼道使用及利用方式等,提出设计调研报告包含研究方法、图绘问题、问题陈述、用户档案、案例分析,设计挑战,继而提出场所营造目标设想,并通过社区共同设计工作坊与居民进行深度交流,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构想。
图说:同学们调研和施工场景
课题成果
经过多次入户调研、头脑风暴、共同设计、方案迭代、现场放样的过程,8个主题方案最终在施工队的协助下将方案落地。其中既有通过创意的环境图形营造空间场所,也有服务置入激发邻里互动。同学们不仅将平面要素和装置创意性地融入空间,提升了环境体验和空间品质,这个过程更是一个以设计驱动社区参与、激发居民融合的社会化过程,因为这些方案的持久运营离不开后期居民的参与和维护,在项目过程中建立共同信任并逐步实现主体转化,是至关重要的。
图说:部分学生作品
▼
12月8日上午“邻里空间新设计”课程成果展览正式开始。展览开幕式邀请了四平路街道办事处文化办科长李锡雄和363弄小区、114弄小区的居委干部,更吸引了不少楼道的热心居民前来观摩。
李锡雄认为同学们的创新创意能让四平社区的公共环境更加美好;娄永琪院长生动地介绍了他曾主持的重庆梁平新金带小学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参与设计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反思“设计同理心”是否真正落实到设计中,启发同学留心观察这些设计作品在未来更长时间内的使用情况。
参加课程的同学亲身体验了两个月的真题挑战,更是感想颇多。
大二学生刘培培:“做这个作业最开心的是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从一开始居民的不理解甚至觉得我们的改造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麻烦到后来认可我们的设计,这期间居民态度的转变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在这方面我觉得我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上的,更多的是学会了与不同的人交流。”
大二学生王倍吉:“通过长达两个月的楼道改造课题的学习与实践,觉得自己获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轻言放弃。一件事如果没有经过尝试,你永远不知道它给你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2.思维的变换。我们前期做的方案终归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拿到实际楼道中后就发现许多问题。如三层半的书法主题,原方案是放置水写纸在墙上,到了场地才发现墙上都是各种线路。我们变换思维,又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改为用大毛笔模拟广场健身书法在楼道里写地书,问题迎刃而解。3.追着进度跑。我们的楼道方案中有不少与主题相关的互动装置,如一楼的太极滑轨装置光是在工坊激切板子就用了五六个小时。克服困难,追着进度跑,而不是让进度赶着我们。课题虽辛苦,也曾遭到过质疑,但当成果得以展现,并得到居民们的认可与肯定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更多是感动。”
大二学生顾斐琦:“我们楼道做的是楼层导视和吉祥成语的环境图形结合。当我看到有一位居民爸爸带着小孩爬楼,每爬一层便和小孩交流,这一层是什么成语呀?哦,是一帆风顺!”这个时候,我觉得找到了设计的意义。”
这8个楼道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们与居民又有怎样的互动故事?
更多细节,欢迎大家移步前往展览现场并留言交流。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8日-12月16日
展览地点: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二期二层平台
课程指导:吴端、朱明洁、徐冉、胡冬莹
供稿:朱明洁
编辑:刘连英
责编:徐云霞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