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工学)
一、简介
同济大学设计教育发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深受“包豪斯”学派的影响,与本校建筑教育紧密结合。1986年,同济大学开始工业设计本科招生;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分别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济大学2000年获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设计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设计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批,2009年全日制(工程专业学位)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硕士开始招生;2009年艺术专业硕士学位(MFA)获批,2010年全日制(艺术专业学位)艺术设计(领域)开始招生;2002年开始招收设计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授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同济大学正式获得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开始招收设计学博士研究生,可授艺术学或工学博士学位。
同济大学设计学学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创新设计”为主要内涵和特色,适应全球数字网络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大学的使命、全球性挑战,定位“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以培养全球知识网络经济时代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为使命,以高水平的设计研究驱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造福人类生活。
其中,工学博士是参加全日制学习的学术型博士,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研究型设计创新高端人才,强调学习与思维能力。本学科鼓励通过开展跨学科可持续设计创新研究,同校内外其它学科充分交叉、协同创新,面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学科先后与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双博士学位培养平台;与全球顶尖的学术出版社Elsevier合作创办了《设计、经济与创新(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学报。
二、研究方向
1.环境与人居
本方向聚焦人类聚居现象,研究人类与自然、人造物系统和赛博系统之间可持续交互的各种设计问题和设计解决策略,包括人居形式、场所空间、环境心理、情感体验、智能生活、城乡交互、社群营造和社会创新等。该方向将以系统的、以人为本的以及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创造和促成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的各种基础与前瞻性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本方向更致力于培养具有思辨力、原创力、同理心、协同力、责任心和全球观的设计学术研究领军人才。
2.媒体与交互
本方向从不同媒体形式与交互模式的表达方式、交互机制、支撑技术等出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数字化手段、智能化要素和跨界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本方向将前瞻性地探索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并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介形式与交互模式进行深度的剖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媒体计算、人与智能系统的交互及服务、可用性研究、用户体验、AR/VR/MR等新媒介的交互模式与创新应用等。本方向致力于培养全球知识网络时代媒体和交互设计领域的学术研究领军人才。
3.先进技术与设计
本方向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技术为研究目标,以设计方法学为指导,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研究方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手段,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对设计本质、过程设计思维特征及其方法学的理解、辅助、和扩展,开展设计算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的基础性与前瞻性研究。同时,该方向更将“培养具有高尚人格与理想的社会栋梁”作为核心目标和使命之一,努力培养具有跨专业、跨领域能力的学术研究领军人才。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报考志愿,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四、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23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4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含基于研究方向的跨学院或跨学科课程至少1门,2学分),必修环节9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1学分、同济高等讲堂2学分、中期综合考核3学分、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1学分、工程设计实习1学分)。
五、学位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汉语撰写;留学生可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汉语摘要。
使用汉语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除学位论文的英语摘要外,至少还应提交一篇根据学位论文撰写的符合公开发表要求的英语学术论文(可未正式发表)。
1. 论文选题: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由各学科组根据学校要求的时间集中组织。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论文选题按学科组进行排序,论文选题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重新进行选题报告会。
2. 中期综合考核:博士研究生的中期综合考核由学科集中组织。考试成绩按学院分等级录入管理信息系统,成绩为优的比例≤40%,成绩为良的比例≤40%,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中期综合考核第一次不通过者,可在6个月后申请再次考核。
3. 预答辩:是否集中各学科自行确定。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
4. 盲审: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5. 答辩: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组织、答辩审批、答辩过程,以及提前答辩和延期答辩的规定请参见《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6. 涉密论文:涉密学位论文及申请学位的保密管理工作,按《同济大学涉密研究生与涉密学位论文管理规定》(同济研【2018】65号)执行。
六、学术成果
申请设计学博士学位者,应在相关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研究成果,需以第1作者(包括导师为第1作者,本人为第2作者的情况)发表3篇学术论文,其中:a) 至少2篇须为SCI、SSCI、CSSCI、CSCD、A&HCI、EI检索期刊论文,此a)类型中,CSCD期刊文章只认定1篇有效; b) 另1篇须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的学术期刊论文或会议论文。在学期间拿到发明专利授权证书(排名第1或导师排名第1本人排名第2),可抵b)论文。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未能达到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但已完成培养计划,经学科专业委员会审核同意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可先予以毕业。其学位申请按《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执行。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