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有三座教学楼,总占地面积共计4742.5平米。三座大楼分别为IF楼、IT楼、IS楼,构成“If it is……”(“如果它是……,(那么……)”)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开放语句,与学院开放、实干、国际化的学院发展路线相呼应。
IF楼(全名Innovation Field),中文名为“创意工场 ”,简称“工场”。工场为全院师生提供自由创造和自主实践的开放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材料、结构、功能和过程等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楼内三层设有多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如数字增材制造中心、数字减材加工中心、摄影工作室、木工房、机械臂实验室、首饰实验室和后期大厅等等。作为学院师生最主要的设计实践基地,“创意工场”设施先进,各种加工及成型设备日益完备,如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等,学生们在此可以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将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创意工场”为学院培养设计创新领军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通过定期的“开放日”活动,创意工场也成为社区的实训基地。
IT楼(全名Inspiration Tank),中文名为“灵感智库”,俗称“堡垒”,于2014年9月落成,总面积近1400平米。“堡垒”由玻璃外墙环绕,楼内三层空间为各专业教室,成为学生们设计灵感的汇聚之所。“堡垒”打破传统的教学分布格局,打造了一种开放式的、便于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空间,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欲,提升其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战略转型期,设计创新应成为这一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而灵感则是设计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灵感智库”的命名(tank在英语中可以指大型容器、贮水池)即寄意于此:通过尽最大可能发挥更多人的知识才干,促成并促进集体创新,从而为上海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IS楼(全名Interaction Shelter),中文名为“交互天地”,俗称“大棚”,由原上海巴士一汽维修车间改造而来。设计师保留了一个长约50cm的钢桁架顶棚和一个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中国最早的薄壳结构穹顶,形成一个“T”字型的平面关系。两个顶盖下,是学院最开放和交互的场所:包括愤怒小鸟广场、Fablab、同济-阿里云智能极智联合实验室、报告厅、图书馆、师生交流中心、展厅等。学院采取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们“学习在一起,研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教学相长,多元发展。同时,学院打破围墙,成为对社区、对产业、对资本、对城市最友好的学院。整座教学楼的布局传达和彰显了如下价值:让创意在交流和切磋中不断迸发,让思想在碰撞和砥砺中持续泉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图书馆
设计创意学院图书分馆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目前拥有中外文专业图书六千多册,订阅中外文各种期刊近150种,其中外文期刊79种;800余本硕士、博士论文。
2014年,图书馆制定策略对馆藏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首先从期刊入手,一方面依据基于研究的期刊排名不断对馆藏外文文献资源进行调整和增补,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相对扩大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便于师生更准确及时地把握国内设计研究的发展前沿。在书籍增订方面,基于专业和研究型教师提供的推荐书单,会进行统一筛选,按照学院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迫切度,有计划地扩充馆藏资源,均衡藏书结构。希望通过这两部分资源地调整,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的专业和研究发展。
图书馆提供全开放式的阅览服务,完善馆藏资源查询服务;通过引入学生助管和志愿者的参与延长开放时间;在保障师生基本阅览服务的基础上,尝试拓展新的服务项目,提供新书通告、资源推介、信息检索培训、定题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方式,力争发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