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用算法为声音插上翅膀——“声之翼”(Beautiful is in the Waves)艺术展开展

3 月24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发起,同济声音实验室与阿斯顿马丁之家联合主办的“声之翼”(Beautiful is in the Waves)艺术展在位于船厂1862的阿斯顿·马丁之家开幕。此次展览是将声音进行可视化演绎的设计与艺术,“声之翼”(Beautiful is in the Waves)这一名称的灵感来源于声波的物理形态与扇动羽翼后形成层叠往复的动能之间的关联,英文名称中的“Wave”既有声波之意,又可作为扇动翅膀的动词使用,可谓一语双关。而“翼”这一视觉形象,正是阿斯顿·马丁的品牌标识。展览将持续到4月5日。

 

展览现场,由同济大学特邀的11位设计师以各自的方式努力突破感官的界限,赋予听觉更多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并利用计算机算法,把物理能量通过视觉的粒子与曲线投向更为广阔的风景中。展览由45张图案、 1个交互装置和4套实物组成,每一件物品、影像和图案图形的视觉造型都是由一首首经典的音乐通过算法生成的。此外,几样特殊展品造型是源自阿斯顿马丁的DB11跑车引擎轰鸣声的电子数据,艺术家将跑车声音所蕴含的无限能量最终凝固成了艺术品,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超越时间的美。

 

开幕仪式上,阿斯顿·马丁公司中国区总裁彭明山先生,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声音实验室联合创始人、著名跨界艺术家朱哲琴女士,易城股份董事长毛蔚瀛先生,作为嘉宾出席并分别致辞。

 

彭明山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特邀的艺术家们以有形的艺术传达无形的声音之美,这与阿斯顿·马丁所发布的“惟·美”品牌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通过与同济大学的跨界合作很好传达出了音乐之美与速度之美的融合。”  娄永琪院长在随后的致辞中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最近由于国际排名的提升而在网上被‘刷屏’,在解放日报专版报道中有一句评论是‘这是中国势能和中国速度的缩影’,这段话特别适合为今日在阿斯·顿马丁空间的合作展览作注脚。中国目前并不缺硬件设施,但对于文化端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也是同济与朱哲琴女士合作创立声音实验室的初衷,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声音都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通过算法把声音插上翅膀,将其转化为图形、产品、交互装置和演出,希望能为画廊、博物馆、剧院、景区提供全新的文化内容。”


朱哲琴女士代表声音实验室向年轻的参展艺术家们表示祝贺。她说,“在21世纪,随着技术发展,人们对世界和生活本身的探索越发多元化,大众从原本对摸得着看得见的艺术形式关注逐渐转向了对无形的艺术的喜爱,而声音艺术(Sound Art)正是其中的代表。声音的本质是震动的动能,震动又是一切能量组成的基础,因此声音这种艺术应该是最为宽广的,能存在于世界上任何角落的任何空间,无论是可见还是不可见的。因为人们即使可以闭上眼睛,但却无法关上耳朵。我们在同济声音实验室这个平台,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展开想象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将研究成果迅速融入


当代生活之中,实验室希望今后能在不断与大师级艺术家跨界合作的同时,也不断激发年轻人的动能,提供持续的创新机缘。” 

 

在开幕环节,展览策展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张屹南老师介绍了展品的整体理念。参展设计师代表、国际知名计算机算法专家学者Kostas Terzidis教授以及郑康奕和郁新安老师也分别发表了参展感言。

 

来自希腊的Kostas教授为大家呈现的作品富含人文与史诗情怀,他选取了希腊神话中美杜莎与英雄珀尔修斯的交锋这一典故,用算法所创造的动态图形随着“Medousa”幻想曲的音频而变幻,展现了美杜莎蛇形头发的符号特征,并将传说中人们看到美杜莎后被“石化”的概念联想到声音的时间维度与声音凝固后转化为永恒图案的空间维度之间的哲学关联。

 

郑康奕老师则挑战了对一组西方经典作曲大师的诠释,他巧妙地将贝多芬、莫扎特、海顿、肖邦等人的3D头像与作曲家们的音乐进行数字化再创造,用音频信息在原本头像基础上生成抽象的肌理造型,最终组成一系列UV打印生成的立体装置。另外,郑老师还特别为阿斯顿·马丁品牌之家做了通过DB11跑车引擎轰鸣声而生成的金属艺术品,作为对品牌的献礼。

 

郁新安老师具有丰富的乐器改良与传统民族乐器再设计的经验。他此次带来了三个作品,一个是利用算法将中国民乐生成的图案直接激光雕刻在传统枇杷的背板上成为全新的乐器肌理,一个是用跑车引擎声生成的图案组成了三个油画布介质的圆盘装置,以及让观众现场转动交互旋钮触发跑车引擎声从而驱动屏幕上图形图案的实时变化的交互装置。

 

张屹南老师的作品则是从巴赫的钢琴曲片段中拾取灵感,以动画的黑白色调来演绎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瞬间。影像的生成过程让交错飞舞的线条去努力捕捉着复调音乐中不同声部的对位关系。

 

张周捷老师通过算法将声音转化的图形直接加工生产为桌上器皿金属制品。柳喆俊老师和朱永宁老师则展现了将音乐与3D生成动画配合而产生的对宇宙和空间的诠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孙宁老师将自己所谱写的乐曲与通过数字模拟的水流视觉意向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视听体验。另外,还有三位学生也用作品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其中一位学生使用了朱哲琴老师的《月出》专辑中的音乐将其制作成了富有想象力的3D动画。

 

最后,娄永琪院长和彭明山先生共同转动郁新安老师开发的交互装置旋钮,伴随而出的跑车隆隆轰鸣声将大屏幕上的图形由最简单的方块逐渐分割形变,而随着跑车声量的加码,图案逐渐张开了双翼并最终呈现了与阿斯顿·马丁logo极为相似的造型。这一仪式感与技术交织的环节宣告了展览的正式开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简讯

发布时间

2019/3/29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