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设计创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联学活动。为深入理解和配合推进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加快推进学科内涵创新和转型升级,活动特邀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型与思考》的报告。活动主会场设在设计创意学院鱼缸报告厅,分会场设在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坪坊、嘉定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陈燕主持分享会,院长胡飞做总结发言,两学院全体教职工及部分学生代表参加。
陈燕书记简要回顾了学校自2024年春季学期开学以来部署的重要工作路线,及提出的一系列与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有关的重点任务,并对吴志军教授的到来和指导表示欢迎和感谢。
吴志军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阐述了当前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从五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学校层面的转型措施及进一步思考。他提到,深度情境变革,催生着工程教育的迭代升级。对照国家战略部署,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工程教育目标的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等多种原因驱动下,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所有学科都应当着手思考未来学科建设的方向问题。
主会场
分会场
吴志军教授介绍道,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的一系列转型工作正在全面地开展,力求实现“人机物融合,智能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他从创建新专业、促进交叉融合、实现内涵转型、改革评测体系、数字基座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具体改革举措和典范案例。他肯定了设计创意学院在“视觉传达-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建设方面的优秀实践,并鼓励在场专业教师们着重围绕知识图谱、AI助教、AI助学、AI助评助管等要素,多加思考,积极创新,加强“智慧课程”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吴志军教授强调,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眼界,有方法,有信念的人才,而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到模式创新、路径创新、文化创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夯实教学“新基建”,向“师-机(智)-生”的教学新模式转型,托起高质量AI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新生态。他勉励大家作为同济教师,要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于对现有课程的总结凝练,更要与时俱进,果敢创新。
分享过后,柳喆俊、王琦、张屹南、苏运升、李咏絮等学院一线教师与吴志军教授进行了简短交流,吴老师也对大家关切的智慧课程建设平台、本研培养侧重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在简短交流后,胡飞院长代表学院进行总结发言。他提到,AI不仅仅是学习工具,而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何拥抱AI时代,做好各方面调整,大家要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有更深入的理解。设计创意学院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起步很早,并且目前部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已做出了快速的调整和规划,但还需进一步发掘学科自身优势,持续彰显“领异标新”的学科特色。今后,学院将更加有组织地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对照全局蓝图,积极主动地全面融入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路径,为交叉学科设计学发展、交叉学科与艺术门类下的设计人才分类培养贡献同济智慧。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