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合影


2017年1月14日,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构成的专家组成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等研究单位的课题组主要成员等近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吴诤先生、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先生、校文科办主任陈强教授出席了开题研讨会的开题仪式,并作指导性讲话。


本次开题研讨会由开题仪式、开题报告研讨和第一次课题组专题研讨三部分组成。


开题仪式


开题仪式由校文科办主任陈强教授主持。他首先对邹其昌教授在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申报方面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的成绩,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随后,陈主任介绍了与会领导、专家组成员及课题组主要成员。


2.jpg

校文科办主任陈强教授主持开题仪式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吴诤副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2016年上海各研究单位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对邹其昌教授和同济大学表示感谢。他重点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四点希望:(1)在按时高效完成研究任务的同时,项目责任人要将本课题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高度,为国家、地方决策和学科建设做贡献;(2)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学术队伍建设起来;(3)研究任务完成以后,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4)要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特别要对“国家社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认真解读。


3.jpg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吴诤副主任致辞


江波副校长在致辞中表达了他对邹其昌教授、各与会专家老师和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感谢之情,同时将我校近期召开的文科会议规划布局与职能概括为“一部一院一库一中心”,目的是为我校文科科研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好的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体现同济大学学科的交叉性、跨学科性,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服务。最后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希望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国家领导人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话,体会其中的精神,并在课题中以国际比较研究的视野,思考中华工匠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定位、作用以及未来的贡献;二是希望充分听取专家组在今天开题会议上提出的意见,让这一课题真正实现为国家、为民族甚至为人类服务的价值。


4.jpg

江波副校长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代表专家组在致辞中指出,美学的重要性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课题很有意义,是一个很适合同济大学和国家需要的题目,能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5.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代表专家组致辞


开题研讨会


开题研讨会,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娄永琪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学者首先听取首席专家的汇报。本课题首席专家邹其昌教授结合《课题论证报告》,对 “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的缘起、研究现状、课题价值与意义、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综合创新、研究方法与手段、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专家组成员就课题论证报告中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分别从各自曾经或正承担重大项目的经验体会中发表了诸多指导性意见,并对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论证等方面提出了很好建议,为本课题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着重要价值。


6.jpg

首席专家邹其昌教授课题内容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首先提出,要从概念入手,理清“工匠”的时代背景、意义、身份、社会作用以及分类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对邹其昌教授提出的“物之意、器物——物之形、工匠——物之成”进行了简要阐发;工匠是人不是神,他要“守”,要模仿,神才能“创”,所以“工匠”概念本身不宜扩大;工匠体现的不是科学精神,也不是技术精神,他们注重的是更好、更精细;“工匠”是历史辩证发展的产物,在某些历史阶段带有超越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研究聚焦在手工业时代这一历史维度,就应该重点关注早期城市手工业集中于管理的问题;需要对工匠文化与工匠精神进行辨析。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从工匠文化的缘起角度指出了这一课题研究的难点:一是工作量大,二是今天如何创新工匠精神。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夫,最好加强人类学研究的力度,因为现有的方法比较宽泛,还不够具体;加强比较研究,否则难以在一些关键问题——如没有甲午战争,中国能否走向现代化——提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将研究聚焦在当代创造上;明确课题组的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7.jpg

浙江大学王杰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简要提出了工匠精神与文化的必要性,他认为梨园子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背后是有一种精神和文化在支撑的。


8.jpg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从文化体系建构、工匠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三个研究难点:(1)互联网时代是否掩盖了工匠精神;近代手工业行业的生存状况;在工匠技术条件下,我们的研究能否进入到当时的语境中去。(2)传统的工匠(人)-器物或工具(物)-行业还保留有多少,需要调查研究;产业链不是重新恢复。(3)从文献史脉上升到工匠精神;民间手工艺、宗教手工艺构成的技术系统;工匠群体依附行业形成的行业结构;行业消亡导致很多手工艺失传。最后提出两个建议:一是需要将五个子课题清晰的呈现出来,避免文献重叠使用的问题;二是研究重点应该落脚在“传承”上,对“创新”要把握好一个度。


9.jpg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发言


主持人娄永琪教授也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到底存不存在工匠文化体系?如果存在,如何实现“显形”?包括共时态的存在状况,和历时态的发展嬗变。史料的匮乏,是这个工作困难之处。其次,支撑中华工匠文化的是什么机制?这是个“溯源”的问题。背后应该不仅仅是工匠群体,而是一个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再次,研究过去,是为了“鉴今”,我们对中华工匠文化的研究和梳理,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价值尚需进一步挖掘。此外,娄永琪教授建议可以举办系列工匠文化展览,召开国际研讨会,以丰富课题的影响和产出。


10.jpg

娄永琪教授发言


高建平研究员作了简要补充,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应该肩负培育人才的职责;就理论关键点进行讨论时,建议与国外有非物质文化研究项目的大学合作。


课题第一次专题研讨


本课题第一次研讨会,由课题首席专家邹其昌教授主持。本次课题研讨会就本课题的整体框架、研究思路、研究分工以及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上,12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指导性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指出了课题中“中华”的范畴,即中央王朝、边地、异域,这三个不同空间都对中华工匠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考察工匠制度与管理时,人类文化学中的田野调查很重要。同济大学李浈教授分析了工匠群体和技能评估两个问题。他从建筑设计的立场指出,与“匠”相关的概念有匠意、匠技、匠俗、匠习、匠帮。陈永群教授提到上世纪70年代木工师傅带徒弟造家具的培养方式,认为时代精神变化会影响到实物形态。


11.jpg

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对子课题的划分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修正意见:(1)第一部分应该着眼于工匠制度系统;(2)第二部分是工匠生存体系研究;(3)第三部分是技艺传承系统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内容;(4)第四部分为工匠流转体系研究,比如农忙与农闲时期农民身份转换、文人与匠人身份转换,等等;(5)工匠价值体系研究,涵盖技、艺、道,反映的是主流的价值观。


12.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王荔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姜松荣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程勇教授、苏州大学江牧教授、东南大学徐习文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徐东树教授等也先后发言,夏燕靖教授和刘成纪教授又作了简短补充。最后由娄永琪院长作了简短总结。


因邹其昌教授事先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得本次开题研讨会的议题集中,加上专家组和子课题专家教授视角多元,因此本次探讨在保持较高学术水准的同时,尤其重视研究大纲和子项目分工协作的探讨,与会专家教授提出的中肯意见,有益于进一步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达到了初步的预期目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科研

发布时间

2017/1/16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