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教授 副院长 博导
“设计工程与计算实验室”主任
“中国好设计”研究中心 主任
个人学术简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及重点咨询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新文科改革与实践项目、中国科协学风建设资助项目、同济大学文科重大资助培育项目等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EI/CSSCI论文40余篇。
作为国家创新设计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策划6届中国好设计奖(国家奖励办编号:0283)。主笔撰写多部有影响力的报告及著作,包括《关于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的建议》(纳入“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程院报国务院文件[2015-23])、《制造业创新设计》(纳入2019工业信息化部“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国企业设计竞争力研究》、2018《设计科学前沿报告》、《设计科学知识图谱》、《设计研究知识图谱》、《中国创新设计发展路线图》、《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创新设计案例研究》(2015、2017、2019)系列丛书等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报告与著作。
策划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中国工程院中国“好设计”奖项评选活动、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研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业设计领域项目进展交流会、全国工业设计高级研修班、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等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荣获2013第九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国家奖励办编号:0223)、全国推进创新设计事业杰出突出贡献奖、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
“设计工程与计算实验室(DEC-Lab)”招收工业设计、设计学、计算机、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数学等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方向
设计现象学、设计战略与管理、智能穿戴设计、设计教育
讲授课程
设计管理、学术写作、文献阅读
学术与社会兼职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副理事长
[4]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5] 中国好设计委员会副主任
[6]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8] 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技术创新专委会委员
[9] 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
[10]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专家
[11] 上海市教委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2] 同济大学科研能力提升指导委员会专家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5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教授
2009年,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副教授
2005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计算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工学博士
2002年,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文学硕士
1997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学学士
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复杂链接网络的设计情境认知诊断方法” .2017.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团队创意设计概念演化方法”.2015.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设计研究知识图谱”.2021.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基于云原生人因数据的智能交互与体验计算研究”.2022.
[5] 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企业设计竞争力研究”.2015.
[6]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好设计案例研究”.2014.
[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2014.
[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计划“设计科学知识图谱”.2019.
[9] 中国科协学风建设资助项目“创新设计学风传承及人才队伍研究”.2020.
[10] 同济大学重大培育项目“大数据驱动的设计学一流学科学术谱系研究”.2021.
[11] 上海市四类高峰学科项目“设计学科知识地图”.2019.
[12] 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资助项目“面向知识网络时代的国家设计创新战略及模式研究”. 2015.
[13] 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资助项目“面向产品创新的设计语言认知建模方法”. (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 2014.
教学成果
[1] 教育部新文科教学与实践改革项目“大数据驱动的设计学建设与发展研究”. 2021.
[2] 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文化科技融合的设计学类教材体系与课程资源平台建设”.2021. 参与
[3]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设计管理”.2020.
[4] 上海市教委一流课程“设计管理”.2021.
[5] 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兼容并包、领异标新、知行相资’浸润交互培养世界一流设计创新人才”.2021. 参与
[6] 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服务国家战略的设计战略与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9. 参与
[7] 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区联动’的‘三全育人’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 参与
[8] 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工业设计复合交叉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12. 参与
[9]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立体T型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2017. 参与
[10] 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设计创新与管理”. 2021.
[11] 同济大学研究生线上精品课程“系统创新设计”. 2021.
[12] 同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设计知识图谱的设计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改革创新方法”.2018.
[13] “中浩地产人才发展”奖教金.2014.
[14] “焦廷标优秀奖教金”. 2013.
[15] “海特液压优秀奖教金”. 2012.
著作与报告
[1] 徐江 著.《设计研究学术图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2.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资助)
[2] 徐江 著.《设计科学知识图谱》.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项目资助)
[2] 徐江.《2018设计科学研究前沿报告》(中英文),学术报告,2019年.
[3] 刘惠荣,徐江,贾建云编著.《创新设计2019 案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4]徐江,刘惠荣,贾建云 编著.《创新设计2017 案例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5] 徐江,董占勋,刘惠荣 编著.《创新设计2015 案例研究》.中国科技出版社.2015.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6]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组 著. 《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第二、三章).中国科技出版社.2015.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组 著.《中国创新设计发展路线图》(第二、三、十二章).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5.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8] 创新设计十年行动纲要课题组. 制造业创新设计读本[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参编第六章)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
[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第一版第三章-6节).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1.
[10]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第二版第三章-8节).中国科技出版社. 2021.
[11] 孙守迁,徐江,曾宪伟 著. 《先进人机工程》. 科学出版社. 2016.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学术论文
[1] 徐江,孙刚,苏浦捷,缪绮阳. 智能交互的认知哲学逻辑及设计评价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22. (EI,录用)
[2] 徐江,徐静妤.“技道合一”:工业设计实践教育的技术现象学观照.装饰,2021(06):32-33. (CSSCI)
[3] 徐江.知识图谱视角下的设计元研究管窥[J].装饰,2019(10):46-51. (CSSCI).
[4] 徐江,蒋中港.技术设计的哲学思想溯源[J].包装工程,2020,41(22):7-14.
[5] 徐江.徐江:关于“好设计”标准的思考[J].设计,2021,34(02):73-76.
[6] 徐江,张彦敏.创新设计凝聚中国创造的力量.中国科学报. 2020.7.8.
[7] 徐江,欧细凡,孙刚.设计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基于国家自科基金视角.科研管理,2021,42(12):65-71. (CSSCI)
[8] 徐江,孙刚,欧细凡.设计学交叉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2):91-98. (CSSCI)
[9] 徐江,欧细凡,娄永琪,苏浦捷.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设计研究情况分析(2008-2017).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2):175-179. (CSSCI)
[10] 徐江,欧细凡,苏浦捷,孙刚.设计学科相关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J].装饰,2018(05):100-103. (CSSCI)
[11] 徐江,孙刚,叶露,徐静妤.基于科学文献计量的概念设计知识图谱研究.包装工程,2018,39(22):1-7.
[12] 叶露,黄子沅,徐江.基于文献计量的设计符号学知识谱系及研究进路.美术大观,2022(06):116-123.
[13] 徐江,徐静妤,欧细凡.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视角下设计研究知识图谱构建.美术大观,2019(04):109-111.
[14] 娄永琪,姜晨菡,徐江. 基于“创新设计”的国家设计竞争力评价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1):1-5+213. (CSSCI)
[15] 邹宁,张克俊,孙守迁,徐江.城市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7,19(03):111-116.
[16] 徐江,王修越,王奕,欧细凡.基于语义链接的设计认知多维建模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17,53(15):32-39. (EI)
[17] 徐江,王修越,王奕,郭峰.基于确定性信息理论的设计认知复杂度计算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17,28(05):596-602. (EI)
[18] 向为,孙凌云,夏索辰,徐江.引入均衡探索范式的创意众包进化计算方法.机械工程学报,2017,53(15):73-80. (EI)
[19]创新设计竞争力研究综合组(通讯作者:徐江). 创新设计竞争力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7(3):13-23.
[20] 徐江,王修越,黄鹏,王奕,褚佑霆.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汽车造型风格预测方法研究[J].机械设计,2016,33(02):114-117.
[21] 徐江,王海贤,张克俊.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品牌语言知识建模方法.中国机械工程,2013,24(19):2611-2616. (EI)
[22]徐江,王海贤,孙守迁.基于风格进化模型的产品生成设计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12.4,(EI)
[23]孙守迁,徐江.基于QFD的功能背包设计策略研究.纺织学报.2008.29(5):32-38. (EI)
[24]徐江,孙守迁,张克俊.基于遗传算法的产品意象造型优化设计.机械工程学报.2007,43(4):53–64.(EI)
[25]徐江,孙守迁.基于正交交互式遗传算法的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8):1470- 1475.(EI)
[26] Han, Lu; Jiang, Xu. A study of collaborative analogical design methods in the crowdsourcing context. In: Bruyns G., Wei H. (eds) Reinventing Design Mod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IASDR) Conference. 2021.
[27] Jiang Xu; Pujie Su; Wang Yi. Analysis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Design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ds) Reinventing Design Mod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IASDR) Conference. 2021.
[28] Lu Han, Xu Jiang. Differences between beginning and advanced students using specific analogical stimuli during design-by-analog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2021.6. (ICED 21, EI)
[29] Xu Jiang, Xu Jingyu. Global Design Researchers Academic Research Map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Conference. 2019.9.
[30] Xu J , Sun G , Ou X , et al. Th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Science Knowledge Graphs - Based 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ICED19, EI)
[31] Ou Xifan, Xu Jiang, Xu Jingyu.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Map of Design Methodology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Cumulus Conference. 2018.10.
[32] Xu Jiang, Chu Jiarui, Gan Xiang, XuJingyu.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Cumulus Conference.2018.10.
[33] Xu Jiang, Chuai Ying, Wang Xiuyue, Sun Gang. Calculation of Design Cognitive Features Based on Complex Linkography-network[C]. Vancouver: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Design, 2017.
[34]Xu Jiang, Chuai Ying, Gan Xiang. Exploring a Colored Linkography for Identifying the Members of Design Team: In E. Bohemia, C. de Bont, L. S. Holm (Ed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 Management Academy. London: Design Management Academy 2017, 4: 1493–1527.
[35] Xu Jiang, Zhao Xi. A PSO-based Creative Design Approach to Improve Aesthetic-oriented Product Interfa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n Computers and software. 2012,7(3) 1221-1227.(EI)
[36] Xu Jiang, Sun shouqian,Tan Zhengyu. An Interactive Evolutionary Design System with Feature Extrac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553. HCI International 2007: 1087-1094.(EI)
[37] Xu Jiang. Xue Chengqi. Niu Yafe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Strategy of Suzhou's Industrial Design. IEEE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2010,678-682.(EI)
[38] Xu Jiang, Xi Zhao. Approach to Design Knowledge Acquisition of Brand Innovation Based on Rough Sets. IEEE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2011:413-419.(EI)
[39] Xu Jiang, Sun Shouqian, Tan Zhengyu and Shi Fuqian, An Interactive Evolutionary Design System with Feature Extraction, J. Jacko (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art IV, HCII 2007, LNCS 4553, pp. 1085–1094,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7. (EI)
[40] Fuqian Shi, Shouqian Sun, Xu jiang. Employing Rough Sets and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in KANSEI Knowledge Extraction.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2: 118-128(SCI).
[41] Fuqian Shi, Xu jiang. Fuzzy Case-based Reasoning in Product Style Acquisition incorporating Valence-Arousal based Emotional Cellular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Math. 2012: 1-17.(SCI)
[42] Fuqian Shi, Xu jiang. Emotional Cellular-Based Multi- Class Fuzzy Support Vect or Machines on Product KANSEI Extraction. Int’l J. Appl. Math. & Inf. Sci. 6(1) 2012: 83-101.
[43] Wang Haixian, Xu jiang. Local Discriminative Spatial Patterns For Movement-related Potentials-based EEG Classification.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2011 (SCI)
荣誉与获奖
[1] 2020年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推进创新设计事业杰出贡献者”.
[2] 2017年中国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先进个人.
[3] 2013年第九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
[4] 2017年同济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排名第4).
[5] 201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6] 2020年同济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奖 “设计科学知识图谱”.
[7] 2012-2016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个人.
[8] 2006-2011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个人.
[9] 2012-2016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
[10] 2006-2011年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
[11] 2013年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
[12] 2011年IEEE CAID&CD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学术论文奖.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980240
Email:xuj@tongji.edu.cn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