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

张黎

艺术学博士,长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系列”和“设计与时代·译丛”联合主编

 

个人学术简介

张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文艺评论青年人才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西班牙设计史协会研究基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在 Sheji、The Design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装饰》、《艺术设计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代表性著作包括:《另类想象力:思辨设计》(2024)、《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民国设计文化小史》(2016)、《性别化的设计批评:空间、物与时尚》(2015);独撰译著有:《话语性设计》(Discursive Design,2024)、《对抗性设计》(Adversarial Design,2015)、《思辨一切》(Speculative Design, 2017)、《设计的观念》(The Ideas of Design,2018)和《批判性设计及其语境》(Critical Design in Context,2019)等。研究领域涵盖设计历史与理论、女性主义设计批评、近代中国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哲学与伦理等多个方向,尤其关注新兴设计实践与方法、当代设计思潮、以及全球设计教育等。

 

研究方向

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批评与策展、设计哲学与伦理

 

主讲课程

本科:《设计符号学》、《设计概论》、《设计批评》、《中外设计论著选读》、《设计史》、《设计社会学》、《思辨设计导论》

研究生:《学术研究基础要素系列课程》、《设计伦理研究》、《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设计符号研究》

 

学术与社会兼职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艺术学期刊设计学分委会专家委员(2021至今)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凤凰文库·设计理论研究”、“设计与时代” 系列联合主编(2015至今)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23)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理事长(2023)

《工业·设计·工程》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设计理论专栏栏目主编(2020-2024)

教育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专家库专家(2022至今)

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虚拟教研室”专家库专家(2022至今)

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2020至今)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2020至今)

 

教育背景

2010.01-2010.06  全日制奖学金访问研究生,香港浸会大学(HKBU)

2008.09-2012.07  联合培养,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2005.09-2008.06  文学硕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1.09-2005.07  工学学士,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

 

工作经历

2024.11-至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03-2024.10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系支部书记、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2017.09-2017.12  爱尔兰科克大学访问学者

2012.07-2020.0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系支部书记、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代表研究成果和作品

[1] 2023-2026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当代设计伦理实践与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2] 2018-2021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技术哲学视域下的设计新思潮研究(项目负责人)

[3] 2013-2016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物质文化视域下的民国设计史及其思想研究(项目负责人)

[4] 2022-2023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文艺评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伦理批评(项目负责人)

[5] 2020-2022  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伦理与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6] 2015-2016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基于草图行为的合作型设计思维及其过程模型研究(项目负责人)

[7] 2013  西班牙设计史协会“第一届家用电器设计史研究基金”(项目负责人)

 

近五年代表性论著、教材、论文、专利与展览

论著:

[1] 专著:张黎. 另类想象力:思辨设计[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24.

[2] 专著:张黎. 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民国设计文化小史[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6.

[3] 专著:张黎. 性别化的设计批评:空间、物与时尚[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5.

[4] 编著:张黎. 王家树文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丛书[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1.

[5] 独译:[英]马特·马尔帕斯. 批判性设计及其语境:历史、理论与方法[M].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9.

[6] 独译:[美]维克多·马格林. 设计的观念:《设计问题》读本[M].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8.

[7] 独译:[英]安东尼·邓恩,[英]菲奥娜·雷比. 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M].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7.

[8] 独译:[美]卡尔·迪赛欧. 对抗性设计[M].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6.

[9] 独译:[挪威]谢尔题·法兰. 设计史:理解理论与方法[M].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6.

[10] 独译:[英]帕特里夏·尤奎拉. 设计经典:最新国际设计[M]. 张黎,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1] 合译:[澳]托尼·弗赖,[美]克莱夫·迪尔诺特,[澳]苏珊·斯图尔特. 设计与历史的质疑[M]. 赵泉泉, 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20.

[12] 合译:[英]约翰·赫斯科特. 设计与价值创造[M]. 尹航,张黎,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9.

[13] 合译: [瑞典]莎拉·克里斯托弗森. 宜家的设计:一部文化史[M]. 张黎, 龚元,译.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 2017.

[14] 合译:[英]彭妮·斯帕克. 现代室内设计[M]. 朱怡芳,张黎,陈红玉,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教材:

[1] 张黎. 产品设计初步[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期刊论文:

[1] Zhang, L., Liu, Y., & Wu, Y. (2024). What if Walter Gropius were a Woman: Alternative Design History Teaching Experi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43(1), 114-128.

[2] 张黎.新物质主义转向的当代设计文化[J].装饰,2023,(10):20-25.

[3] Zhang, L. (2023). The Ethical Turn of Emerging Design Practices.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9(3), 311-329.

[4] 张黎,刘宇佳.如何另类地想象过去:或然设计史教学的思辨实验[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02):17-21.

[5] 王晓岚,张黎.设计何以黑色:叙事媒介与价值虚构[J].艺术设计研究,2022,(05):66-72.

[6] Zhang, L. (2022). Imaginary ethics: The morality of fictional aesthetics in speculative design. The Design Journal, 25(3), 317-333.

[7] 张黎,刘宇佳.論新興設計實踐的第四次轉向: 思辨作為倫理[J]. 清華藝術學報, 2021,(3):113-128.

[8] 张黎.话语如何设计:另类之物与沟通伦理[J].艺术设计研究,2021,(05):58-64.

[9] 张黎.设计如何使世界成史——论《世界设计史》的学科价值[J].装饰,2021,(04):70-73.

[10] 张黎.想象与行动的伦理学:面向新兴技术的设计思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2):78-83.

[11] 张黎.人类世的设计理想与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物导向设计[J].装饰,2021,(01):27-31.

[12] 张黎.以物为媒:从技术哲学的“物转向”看思辨与批判性设计的伦理潜能[J].艺术设计研究,2020,(01):59-65.

[13] 张黎.虚构的价值:思辨设计的美学政治与未来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2019,39(06):152-160.

[14] 张黎.从计算到赋权:对抗性设计如何从知识构建行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02):82-88+210.

[15] 张黎.“设计”如何“研究”?——评《中国设计研究百年》[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2):103-106.

[16] 张黎.从激进到思辨:设计如何催化社会梦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04):14-19+187.

[17] 张黎.个人想象与集体认同:手作设计的当代意涵[J].装饰,2016,(02):86-88.

[18] 张黎.设计史的写法探析:物质文化与新文化史——以晚清民国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3):12-17+161.

[19] 张黎.功能追随性别:儿童玩具设计的性别身份映射[J].装饰,2015,(06):14-20.

[20] 张黎.设计学的想象力:叙事、直觉与讲故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4):59-65+205-206.

[21] 张黎.从设计概念到设计初步─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研究[J].装饰,2014,(09):100-102.

[22] 张黎.现代主义设计的身份偏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2):8-15+167.

[23] 张黎.双性的隐形记忆:家用缝纫机的性别化设计史,1850-1950[J].装饰,2014,(01):20-27.

[24] 李砚祖,张黎.设计史的身份之争——性别话语的修补与重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03):1-6+187.

 

会议论文:

[1] Zhang, L., Zhang, B., and Liu, Y. (2024) An alternative design ethics of otherness-centered: Caring for intelligent artifacts, in Gray, C., Ciliotta Chehade, E., Hekkert, P., Forlano, L., Ciuccarelli, P., Lloyd, P. (eds.), DRS2024: Boston, 23–28 June, Boston, USA. https://doi.org/10.21606/drs.2024.409.

[2] Liu, Y., Zhang, L. (2023). Healing Rooted in Love: Discursive Design Healing with Intellectual Reflection as the Core. Proceedings of Cumulus 2023 Beijing.

[3] Zhang, M., Zhang, L.(2023). Design and Grief: the loss and connection of love. Proceedings of Cumulus 2023 Beijing.

[4] Tian, H., Zhang, L., & Zhang, M.(2023). From Imitating Nature to Transforming Nature: A New Typology of Biodesign. Proceedings of Cumulus 2023 Beijing.

[5] Gao, T., Liu, Y., Zhu, L., Zhou, H.,and Zhang, L.(2023) Yearning for Revival_Using Healing as the Linking Strategy to Recreate Emotionally Resilient Communities, in De Sainz Molestina, D., Galluzzo, L., Rizzo, F., Spallazzo, D. (eds.), IASDR 2023: Life-Changing Design, 9-13 October, Milan, Italy. https://doi.org/10.21606/iasdr.2023.148.

[6] Tian, H., Zhang, L., & Zhang, M. (2023). Chapter Artificial nature: Possibilities for mycelial composite material design. https://doi.org/10.26530/9789401496476-022.

[7] Chen, J., & Zhang, L. (2023). Chapter Feminist value sensitive design of self-tracking technology based on female body data. https://doi.org/10.26530/9789401496476-082.

[8] Zheng, J., & Zhang, L. (2022, June). On the Possibility of Object-Oriented Speculative Design: A Genderless AI Speaker Based on Anti-correlation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p. 132-144).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9] Liu, Y., & Zhang, L. (2022, June). How Discursive Design Therapy is Possible: Theory and Strategy. In In Cross-Cultural Design. Interaction Design Across Cultures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CD 2022, Held as Part of the 24th H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CII 2022, Virtual Event, June 26 – July 1, 2022, Proceedings, Part I.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pp. 497–507).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3-031-06038-0_37.

[10] Zhang, L. The Significance of Fiction: The Aesthetic Politics of Speculative Design, Lessons to Learn? Past Design Experience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s, Proceedings of the ICDHS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History and Design Studies, Fedja Vukić, Iva Kostešić eds. Zagreb 2020, p.419-29.

 

荣誉与获奖

个人获奖:

[1] 2024  广东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唯一)

[2] 2023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省优秀奖(排名第一)

[3] 2022  首届物质文化与设计研究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排名唯一)

[4] 2022  第五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产品设计组)全国一等奖(排名唯一)

[5] 2022/2023  第二/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工业大学特等奖 (排名第一)

[6] 2021  光华龙腾奖广东省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7] 2021  第17届中国设计青年百人榜

 

指导学生获奖:

[1] 2023  首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

[2] 2023  德国iF设计新秀奖与学生设计奖2项

[3] 2022  美国IDSA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办的IDEA奖项铜奖

[4] 2022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概念组TOP30设计奖

[5] 2022  第十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优秀指导教师

[6] 2023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决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7] 2022  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产品造型组)一等奖

[8] 2021  全球“华设计大奖”金奖指导教师

[9] 2021  中国台湾金点最佳概念设计奖指导教师

[10] 2021  中国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产品设计佳作奖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Email: liz116@tongji.edu.cn 、3917773@qq.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 >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