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论坛回顾 | 2020(同济大学)第十一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办,并通过同济云视频(Zoom)线上同步开展。作为2020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系列活动“新兴实践设计教育与研究大会”(简称EPC)的延伸,论坛主题为“面向2035年的设计教育与研究”。

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论坛设置一个开幕式,三个主题演讲;两个平行分会场,二十四个博士课题汇报,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设计学界和业界近千人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blob.pn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开幕致辞
同济大学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张雪青副教授主持开幕式,向线上线下到会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表示热烈欢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通过视频向论坛致欢迎辞,对本届论坛主题进行了阐释。他表示,世界一流的博士教育是中国设计教育走向世界一流的标志和内涵,科学研究是人类创造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从应用知识到创造知识,包括对设计的哲学、历史、方法和工具和教育的研究,是设计学科成为现代学科必须要完成的功课,和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新兴学科走过的路非常相似;通过博士生论坛,大家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有助于大家在学习的同时,看清楚自己的研究和前后左右设计学研究生态之间的关系。
blob.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蔡军教授致辞
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蔡军教授通过视频向论坛致以问候和期许:2020年疫情带给社会以巨大的动荡和挑战,也给与社会巨大的转变和创新的机会,设计研究推动科技、伦理、创新、服务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本届博士论坛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开拓更多的学术参与,推动高校设计博士研究结合现实、脚踏实地进一步展开。
blob.pn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曹楠教授作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曹楠教授发表了“数据驱动下的智能设计”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是人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手段,通过数据学习人类的设计经验,能够辅助设计过程甚至自动生成设计结果,协助解决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

blob.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作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发表了“文化理解、设计思维与设计研究”的主题演讲,基于佐证的视角,他从具有海派文化的上海建筑到强调行为、认知心理与场景契合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阐释了基于文化理解的视角有助于帮助我们挖掘设计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研究对象,找到研究内容。

blob.pn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辛向阳教授作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辛向阳教授线上发表了“设计哲学实践”的主题演讲。他从博士学位的内涵讲到设计哲学的渊源,通过具体案例,结合理论工具,阐释了设计实践抽象为哲学思考的具体过程和行动路径,呼吁博士研究更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blob.png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学术主持

blob.pn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徐江教授学术主持

博士课题汇报分为两个平行分会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徐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胡飞教授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李瑞副教授分别担任学术主持。

blob.png

博士课题墙报展示

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院校的24位设计学博士研究生汇报了博士课题研究。其中,11位博士生到场参会发表,13位博士生通过Zoom线上发表。具体包括“行为认知、健康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涉及“基于头耳三维形态的耳戴式产品舒适度研究”、“面向决策支持系统数字界面设计的决策引导研究 ”、“智慧医疗语境下居家监护类服饰的设计与研究”、“动画的职能:重建虚拟代理的动态心理表征以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基于空间句法中小尺度景观形态的探索”、“基础设计教育创新——沉浸体验带来的新机遇”、“彼得-保罗·维贝克的设计哲学研究”、“合作式设计研究设想面向未来的用户体验”等主题和方向,他们从研究选题、立论、研究方法和案例等角度介绍了课题研究中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呈现了当下博士设计教育的新生态。与此同时,博士生们制作并展示了课题研究墙报,让参会者进一步了解研究成果。

blob.png

博士生课题汇报

blob.png

线下分会场一博士课题汇报

blob.png

线下分会场二博士课题汇报

blob.png

线上博士课题汇报

线上线下与会专家深度参与,针对每个发表的博士研究课题进行了精彩点评。上海交通大学韩挺教授在点评时表示,设计辅助决策时要分清哪些决策由人来完成,哪些可以依靠机器以及设计所服务的对象。

blob.png

同济大学马谨研究员点评发言

同济大学马谨研究员在点评各位博士生的具体工作之后表示,设计研究是多元共存的领域,“SCI式的”的设计研究要追求问题的意义;”A&HCI式”的研究要讲究理性的推理和佐证。虽然设计学长期借鉴来自其他学科领域的范式,设计研究有没有可能对科学探究做出令人信服的方法论上的贡献,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blob.png

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点评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认为,找到研究问题是第一位的,理论研究工具服务于研究问题,博士研究不能基于研究工具预设研究问题。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在点评中认为,博士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科学问题,不仅是找到主题;其次博士研究需要实现点或面上原创性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blob.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邱松教授线上点评

blob.png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辛向阳教授线上点评
清华大学邱松教授认为对于具有跨学科属性的博士课题研究,必须要找到准确的学科交叉点而不是学术交叉面。辛向阳教授在点评时认为当下的博士课题研究学术基础扎实,但博士研究还应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在学术批评中发现理论冲突,找到研究价值。香港理工大学刘曦卉副教授认为,博士研究强调主题的中国特色和本土性是一种文化自信,同时博士研究应有国际视野,凸显研究的普适性。湖南大学刘芳教授认为,博士课题研究不仅是一套解决方案,更应是一套可迁移的理论体系。江南大学巩淼森教授认为用西方的设计学知识体系来建立本土知识体系是一个难点,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本土知识体系应建立在本土的、传统文化框架内。

blob.png

分会场一线下会场

blob.png

分会场二线下会场

最后,清华大学蔡军教授、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蔡军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和过去十届相比,当前的博士课题研究整体在向科技、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方面转变,在研究深度上比过去更为深入,范围更广。博士研究是不断寻找底层核心逻辑的过程,不断打碎已有知识结构,重组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从零到壹的过程。娄永琪教授表示,对中国设计教育与研究充满信心!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论坛整体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和进步,但继续往前走需要原创理论和思想,希望博士生所从事的设计研究更多和现实世界、当今时代相勾连,并具有批判思维和哲学思考。

blob.png

为汇报发表的博士生颁发参会证书

博士论坛自创办以来,持续得到全体与会者积极反响,在发起六校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有效推动了高校博士学术研究的交流和互动,切实提高了高校博士设计研究的学术水平。

blob.png

与会人员合影
此外,本届论坛上,清华大学蔡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刘曦卉副教授分别对2021(清华大学)第十二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2021国际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IASDR)大会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第十三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发布了预告和邀请。敬请大家继续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讲座

发布时间

2021/2/19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