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的《扩展叙事》| 设计历史与批评课程成果展

1.jpg

INTERPRETATION

/诠释/



扩展叙事

Expanding Narratives


2019.12.6- 2020.3.6

December 6, 2019 - March 6, 2020






《扩展叙事》展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历史与批评课程学生们的作业成果展。设计历史与批评课程由我院陈伯康(Aric Chen)教授及潘爱心(Azinta Plantenga)助理研究员指导。


学生们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参观后,分别选择了一件展品,随后通过介绍两件博物馆外的物品以支持他们的新叙事上海玻璃博物馆设计总监迪尔曼•图蒙(Tilman Thürmer)以及策展人陈怡君受邀评论学生们的作品。


 上海玻璃博物馆 X D&I 

 “扩展叙事” 

Expanding Narratives



学生自己的“叙事”排排站


微信图片_20191224102702.jpg



扩展叙事 | Expanding Narratives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设计历史与批评课程此次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旨在让学生们建立对物品和历史的多种解释方式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和参观者去思考他们自己的别样理解。设计历史和批评课程旨在通过类似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具备设计历史和理论的入门知识,以及发展叙事、重新思考叙事和将设计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和当代现象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上海玻璃博物馆(SHMOG)于2011年建成开馆,曾被美国CNN旗下网站评选为中国最不容错过的三个博物馆之一。SHMOG致力于“营造并共享博物馆美学新生活”,首创了全新、多功能化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园区。


这项令双方都深受启发的作业成果将被展示在学生所选择的物品旁边,鼓励别样诠释角度。透过这次成功的合作,学生们受到玻璃启发而获得的既新颖又具有批判性的思考将为博物馆增添新的叙事层次。


2.jpg

扩展叙事 | Expanding Narratives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展板上每个同学都有印制的册页,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三件展品小小展”,我们在这里一起快速了解一下,他们的选择和故事;完整内容欢迎在展厅内阅读展板和册页:)



  展览时间  

Exhibition Time


2019年12月6日—2020年3月6日

December 6, 2019 - March 6, 2020



  如何到达 

Getting Here

3.jpg

(可点击看大图)



4.jpg

扩展叙事 | Expanding Narratives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Design Wing 


二次呼吸 

2ND BREATH

阿丽莎 Alessia Di Meglio

选择由Atelier Peekaboo实现的一系列作品,通过另外两幅作品的并置阐释,来定义新的叙事线。Atelier Peekaboo的作品由棱角分明而不对称的金属结构,以及模制在框架上的玻璃气泡组成,该框架成为玻璃气泡的最终支撑。钢性框架和可延展材料的和谐结合,支撑了我对其余两件艺术品的选择。在所有三件文物中,材料通过它们的组合而相互放大:一个元素没有另一个元素将失去其含义和功能以及其美感和诗意


5.jpg

二次呼吸 | Atelier Peekaboo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6.jpg

二次呼吸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可口可乐原料瓶餐具,无限时光

BOTTLE–WARE FOR COCA–COLA, 

UNLIMITED LIFETIME

卓京港 Zhuo Jinggang

设计师用经典的可口可乐玻璃瓶,制作了这些碗——这是使用旧事物来创造新事物,一件非常普遍但有趣的事情。子曰,温故而知新。我想对于设计来说,也是这样的。不论是旧的设计,还是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历史,都能成为我们创造新事物、探索未来的工具。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使用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去创新,创新应该只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有关


7.jpg

可口可乐原料瓶餐具,无限时光 | Nendo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溢出的边角 

OVERFLOW

秋丽亚 Giulia Cimenti

这张桌子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物件:一个方形的玻璃板,靠在金属框架上。但是,它有一些特别之处:伤亡。实际上,结构上特制的一些孔洞,使融化的玻璃溢出框架,并偶然呈现出形状。因此,最终的结果不再是对称的,死板的茶几,而是充满活力的,有趣的创造力行为,仍然包含着 动感并欢迎不可预测的错误元素。因此,溢流集合的每个部分都是唯一的物件,摆脱了标识工业产品的标准化逻辑。Nendo表明机会可以成为一种设计策略。设计人员不仅必须考虑它,还必须将其转化为附加值。


8.jpg

溢出的边角 | Nendo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樱花杯 

SAKURASKU GLASS

顾爽甜 Gu Shuangtian


玻璃可以通过设计融入生活,赋予物品美感。这是博物馆中的樱花杯尝试诉说的故事。但是思考樱花图案的特殊性,可以从中发现日本对樱花的热爱。这种热爱也体现了日本背后的某种文化。除了远古时代被视为农耕女神,樱花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相一致——不眷恋枝头而选择凋谢。同时,在最光辉的时刻表达出来的哀伤也是日式美学观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樱花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契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展示了日本对军队的忠诚。如今,樱花文化渐渐趋向于多元化,反映出在新的开放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坪井浩尚设计的樱花杯底部的樱花也象征着发现藏匿在细节中的美好。


9.jpg

樱花杯 | 坪井浩尚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蜜蜂探诊器 BEE’S

孙哲 Sun Zhe

从三个艺术作品中,我们隐约触及到有关超越自然、超人类的概念。他们所呈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远远比我们所想象的复杂得多。我们从向自然学习,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去获取各种资源,到我们从自然中找到灵感企图改造身体器官构造,向超人进化,这背后所反映出的是我们对自然态度的转变。我们究竟是生态友好,还是说我们只是在利用它?我们是激进的吗,或是和平共处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对这些艺术家所引射的未来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是向往抑或是恐慌?我认为这是我选择这三件作品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10.jpg

蜜蜂探测器 | Susana Soares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11.jpg

蜜蜂探测器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12.jpg

蜜蜂探测器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VENINI之柱 

COLONNA DI VENINI

瓦伦媞娜 Valentina Riolo

目前展出于上海玻璃博物馆的VENINI之柱,代表着玻璃正在不断发展的设计景观。该展品由亚历山德罗·门迪尼于2011年设计,其概念和目的是通过创造一个物品将VENINI的历史以图腾的方式传播。一种新的叙事将探索图腾作为一种沟通艺术与设计的隐喻的意义。图腾的概念已经由一种精神和宗教的物品转变为具有不同含义的艺术品:反映了多个世纪以来雕塑艺术的各种诉求,是艺术与工业之间自由辩论的见证者,是奉献精神和劳动结晶的丰碑

13.jpg

VENINI之柱 | Alessandro Mendini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14.jpg

VENINI之柱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玻璃缪斯

GLASS MUSE FOR RIDE

蒋中港 Jiang Zhonggang

该作品是运用玻璃等不同材质制成的自行车,玻璃让自行车本身独特而美丽的同时,引起参观者对交通安全等问题的思考。如今交通环境下,马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而带给自行车者和行人的危险也是越来越多。玻璃看起来是这么易碎和脆弱,似乎一碰就碎,反映在自行车上,让人特别关注到骑行者和行人作为现代交通道路的弱势群体的危险处境。从这个角度看,玻璃自行车的实用功能不再重要,这个材料表现出来的特性都给这个自行车加上了一层思辨性意味。

15.jpg

玻璃缪斯 | Artis Nimanis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16.jpg

玻璃缪斯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Main Hall 



遗弃之物

THE CASTAWAYS

龚壹零 Gong Yiling

《遗弃之物》通过塑造一个符合容器内部负空间的玻璃器物的 “在场”,设下了有关物质遗产和机构价值体系中的“缺席”的提问,并由此展现了玻璃这一材料从科学到概念的可能性。当它被放置到中国道家哲学语境中,将与其他被选择的物品共同展开一场有无之辨。


朱哲慧 Zhu Zhehui

《遗弃之物》作品中对于容器负空间的展示唤起了观者对于存在与缺席、真品与赝品的思考。当近距离观察,完美适应容器形状、成为艺术品的替身的玻璃与其外部用于陈列的展柜玻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同样的材料在这里被一分为二:高贵与平庸,展示与隔离对于展品意义的重述从消费社会中玻璃的高贵与平庸的角度展开。玻璃作为“高贵”的材料,成为营造我们日常生活氛围的重要角色。它无形但无处不在,有关亲密与距离、交流与非交流,值得人们珍惜爱护。但在现实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者被鼓励对玻璃的用后即弃,它只不过是印着广告的包装。玻璃协助商品销售,自身也在被加速消耗,其透明和纯净的心理功能完全被经济功能所淹没,材料的高贵沦为购买的动机。在物质化社会中,玻璃的商业化使用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被消耗和丢弃。如此一种用于创造我们日常生活氛围的材料应当被注意和珍惜。

17.jpg

遗弃之物 | Ben Clement & Sebastian de la Cour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18.jpg

遗弃之物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稻草人

PRODIGAL SCARECROW

黄亦杨 Huang Yiyang

Max Jacquard使用坚硬但易碎的玻璃做一件本应是柔软舒适的外套。虽然它看起来像盔甲,但实际上非常脆弱。这件艺术品通过材质与形态的强烈反差,表达了艺术家心中谦卑与英雄主义的矛盾。因为玻璃具有纯洁和脆弱的隐喻,Max Jacquard制作了一件玻璃外套,从而展示了谦卑和英雄主义之间的矛盾;因为大理石具有纪念碑的隐喻,Alex Seton用大理石雕刻了折叠的国旗,从而展示了对士兵的纪念。这两位艺术家都用材料玩了一个小把戏,把材料赋予了与其特性相反的形态,然后把材料的隐喻运用到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使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19.jpg

稻草人 | Max Jacquard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折,死亡不是终结

BROKEN, DEATH IS NOT THE END

孟纯 Meng Chun

破碎是玻璃最终的宿命,这是一个结束、一种改变也是一种希望。正如这件被破坏的艺术品,它原本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和价值主张,但是原本的形式“死亡”后,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具有“警示”意义。因此也就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件玻璃头骨的创作者是墨西哥艺术家Andres Basurto,他的创作来源就是墨西哥文化中的经典的骷髅头。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中关于死亡的定义——“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玻璃总是要碎的,人也终究是要走向“死亡”的。但是形式的消亡并不是最后的终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由物质代表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会比其本身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20.jpg

破碎玻璃头骨 | Andres Basurto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21.jpg

死亡不是终结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幻想建筑–SPA中心

IMAGINARY ARCHITECTURE–SPA

徐倩 Xu Qian

未来的城市会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样的?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一切又该由谁定义?三位艺术家通过三件建筑模型作品去表达他们对空间的未来性和未知性的思考,并借由材质的尺寸的运用催发作品和观众的对话,促使观众去怀疑探究他们生活中空间的功能和意义。EI Ultimo Grito工作室的《幻想建筑》是一组玻璃作品,艺术家对现实中的功能建筑进行概念化并以模型再现,对城市所包含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元素所提出命题。


22.jpg

幻想建筑–SPA中心 | EI Ultimo Grito工作室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蜻蜓眼玻璃珠

DRAGONFLY EYE GLASS BEAD

闫雪 Yan Xue

蜻蜓眼玻璃珠即“镶嵌玻璃珠”,它在本博物馆中用来展示玻璃的发展历史。然而反观当代类似蜻蜓眼的传统手工艺在内陆的发展却面临着大量的阻碍。然而在台湾的一家“蜻蜓雅筑”的工作室将蜻蜓眼的文化与 当地的旅游业进行了很好地传播与发扬。他们没有单纯地把玻璃珠工艺技术推向极致,而是赋予它美丽或哀伤的神话传说,让每一颗玻璃珠都有独特的含义,从而受到大众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技术水平和装饰美感,更多的是对文化情感的追求。人们呈现“感性消费”:心理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高度都远远地高出生理的满足和使用价值。


23.jpg

蜻蜓眼玻璃珠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绿色蒲纹玻璃璧

GREEN GLASS BI WITH REED MAT PATTERN

张少涵 Zhang Shaohan

它打动我的原因是我从来没在其他历史博物馆中看到过玻璃制的壁,大多数都是玉璧。它们几乎完全一样,而且居然从汉代开始就有人使用玻璃仿制玉壁。玻璃博物馆展示这件展品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有源远流长的玻璃制作工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古代中国设计史中,玻璃总是作为玉的替代品。替代品是设计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与另外两种主流产品发展方式(变革与继承)不同。就像玻璃仿制玉,推动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发展。如今我们尤其会去使用一些可持续的材料替代不环保的材料。它既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又完全没有忽略用户的本质需求(无论是产品触感还是奢侈品心理)。


24.jpg

玻璃壁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融合FUSION

阳芮馨 Yang Ruixin

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交互装置《融合》作为切入点,以馆内和其他博物馆的展品、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支撑材料,来探讨:上海博物馆展览内容和与观众之间互动模式的发展变化及反思。这些变化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未来博物馆与大众的交流不再仅科普知识,有些可能会更日常化。但对历史的回顾,现在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需要一并呈现,因为博物馆不应沦为娱乐场所。那么如何衡量和把握娱乐性、可接受性和严肃性、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25.jpg

融合 | Andres Basurto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机器 MACHINE

张文林 Zhang Wenlin

众多人群共同创造了复杂的玻璃发展史。可当今以顾客为中心的博物馆设计趋势使得我们只关心自己的体验,这消减了我们对于其他人群感受的敏感性和同理心。为了全方位还原“真实的”玻璃史,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工人阶级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何从他们的视角叙述玻璃发展史? 为了还原工人阶级的感受,我将从机器这一物品谈起。我将讲述“机器”为何象征着权力关系文化,而这种文化又是如何隐藏于以下三个设计阶段之中的: 标准化设计阶段、感召性设计阶段、参与性设计阶段。基于对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初步实地调查,我将这种文化总结为:权力压迫、强制失语、和被迫监视,这三者分别对应以上三个设计阶段,并与工人的感受息息相关。


26.jpg

双滴料玻璃瓶机器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BRKN 


妈妈说别对你手软 

MAMA SAID KNOCK YOU OUT

盖布瑞拉 Gabriella Averno

一个物件的作用和美感隐藏在我们赋予它的特质中。此外,一个物件有它独有的功能和目的。只有当它与我们互动,甚至只有与我们身体交互的时候,功能才能被实现。我们自然而然地去使用一个物品,但当它们把自身纯粹的功能转变为一种行动时会发生什么呢?我选择的展品是几个休闲产品:沙袋,呼啦圈和床。物体和身体的关系从被动变为了主动。变为了朝向我们身体的破碎玻璃,尖刺和破碎的金属。过去的柔软被彻底改变了,开始陈述自身的立场。物件可以塑造我们,接触我们,也可以接纳我们。它们所呈现的自身的状态往往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对立的统一的,即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但它们都被同一个主体所感知:身体。所以,我们的切实存在是一件脆弱的,存在被质疑的事情。紧张,身体的疼痛和审美价值变得模糊。物品不再是顺从的,相反,它们可以充满敌意,使我们意识到隐藏的真理。


27.jpg

妈妈说别对你手软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信任吹弹可破

TRUST IS A THIN LINE

劳拉 Laura Polvara

该叙事中的艺术装置打破了我们对空间和物体的假设,改变了我们对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感知。所有的艺术品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展现出来。从一定距离看,它们似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东西:水疗中心的小游泳池,大屏幕和敞开的游泳池。只有仔细观察,访客才能了解该特定对象或空间的意义转变。叙事基于这种对对象含义的意想不到的变化,进而改变我们对其的观念。通过这种叙述,参观者将体验到不同的感觉,从惊讶地发现该空间是如何不同于他们的想象,到理解艺术家赋予的新含义。此外,装置具有共同的沉浸概念,其含义或体验是固有的。特别是在《信任吹弹可破》中,沉浸感与它所代表的意义有关:游泳池,但是由于其新的内涵而无法达到。《甘兹菲尔德》(Ganzfelds)具有物理沉浸感,通过它,游客会失去对空间的感知。最后The Swimming Pool具有物理和理论上的沉浸感。


28.jpg

信任吹弹可破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诱惑 TEMPTATION

璐璐 Maria Ludovica Forziano

《诱惑》由玻璃立方体下的金钱和旁边的锤子组成,诱惑人类释放贪婪之欲,去打破诚信的社会契约。这种由新叙事带来的变化,更多拓展了“挑衅”的范围,它引发了观者某种特定的情绪。因此将对象介入到不同的叙事语境下,相当于对观众进行了一种 “挑衅”,去引发观者产生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是一种负面反馈,去挑战一种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共识。此新叙述中使用的更改更多地是关于“挑衅”的范围,它是在公众内部引发某些情感时被激发的——因此,将对象插入到不同的叙述中,相当于在公众对它们进行“挑衅”想要表现出强烈的反应,甚至是反对,并挑战当代工作的常识。通过这种叙事方式的改变,装置中锤子所隐含的诱惑将吹散来自相关观众的挑衅情绪。挑衅本身绝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外去形成一种反思


29.jpg

诱惑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30.jpg

诱惑 的“扩展叙事”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脆弱 FRAGILE

姚佳艳 Yao Jiayan

我注意到那些以霓虹灯形式展示的文字。我的新语境是街巷,它也是霓虹灯最早出现的地方。在这个新的故事里,我们会把它和灯箱、LED、数字喷画等联系起来。它们都是商业广告的媒介,追求宣传和盈利。并且作为工业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替代的可能。在博物馆里,当霓虹灯与文字结合,作者通过文字本身以及霓虹灯被使用的方式来表达思考。当霓虹灯与绘画结合,它就成了绘画元素或者绘画材料。当与空间装置结合,霓虹灯可以使得空间表现更加视觉化和艺术化。我思考这种转变。这不仅仅是不同场合,也是不同的时期,更多是一种发展趋势。霓虹灯作为工业产品在街巷逐渐没落,最后承载了特有的市井气。从招牌到艺术品,它成功转型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艺术观念的影响


31.jpg

脆弱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设身处地

WALKING IN MY SHOES

徐文婧 Xu Wenjing

看到这双鞋身生长出黑色尖锐物的Nike时,我感到了渗透性、攻击性和入侵感。作为一个球鞋爱好者,我倾向于将这双异形的af1视作消费品的符号,整个展品则体现消费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穿上它的人会变高,视野会更开阔。这正是人们消费商品的符号化意义,从而塑造和转变自身身份的艺术化体现。但正如这样的鞋子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平衡一样,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不理智消费终将导致恶果。同时,黑色尖锐物会刺入人的体内,暗示人们将被消费品绑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32.jpg

设身处地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打破玻璃天花板

BREAKING THE GLASS CEILING

钟夏 Zhong Xia

含有“天真”、“柔软”、“软萌”等字样形成粉粉的霓虹灯管,笼罩头顶。这些词语像是在形容女生的刻板印象,但整幅作品的视觉冲击并不柔弱,脚下还有破碎的玻璃,这暗含了一种力量——“粉红力”。从作品中,可以想象到女孩们正在自发性地去打破这些固有印象,同时也展露了女权的发展进程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现今中国女权主义已有一些进展,但对女性的偏见依然存在,目前还有很多女性正在遭受网络暴力,个别极端地选择了结束生命,可见人与玻璃一样脆弱易碎。黑色柱体代表着女权抗争历经的黑暗时期,墙上的手绘“BE LIKE HER”和AR“水晶精灵”的跳跃,表达了中国女权主义可以向西方借鉴,需要更多自发性的觉醒,重拾自信,用自己的力量打破“如天花板”高的偏见。我们都需要这勇敢的一跃。这幅作品很好的诠释了女性的粉色力量,赋予了观众 “粉红力”的有形想象。


33.jpg

打破玻璃天花板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34.jpg

扩展叙事开幕式 | Expanding Narratives Opening

© Shanghai Museum of Glass





 关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将策展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话语来审视,还将探索策展作为一种工具和思考日益复杂的全球景观的方法所起到的作用。该实验室利用同济的资源,与不同机构合作,为未来的策展项目培养新一代的创意人才,同时也为同济大学与全球实践建立连接。

实验室创建人陈伯康Aric Chen,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他是设计与建筑领域策展人,撰稿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陈伯康同时担任着设计迈阿密(美国)与设计迈阿密/巴赛尔(瑞士)的策展总监,有着125年历史的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策展顾问。他作为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视觉文化美术馆的现客座策展人、前M+设计与建筑馆长(2012-2018)作为资深策展人,陈伯康目前进行的项目包括将在2019年12月在以色列霍伦设计博物馆开展的十年展“State of Extremes”。他是深港城市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及正在纽约库伯·休伊特设计博物馆举办的三 年展“Nature”策展顾问。他参与共同策展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首个大型回顾展,该展览计划于2022在M+视觉文化美术馆展出。2017年,陈伯康获得米兰设计奖首个“最佳策展人/评论人”。

协同创建策展实验室的Azinta Plantenga潘爱心是荷兰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研究员。Azinta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完成了中文与中国文化、装饰艺术与设计史的学习。她作为助理策展人、设计史学者、研究员为荷兰很多设计展览工作过,并多次参与阿姆斯特丹新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设计与装饰艺术策展部门的重要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教学

发布时间

2019/12/24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