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谱象”线上观展 | 环境设计

导言 / Intro

2015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以Richard Buchanan的“设计四秩序”理论为基础框架,改革了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从符号到系统”的新环境设计培养路径,以回应社会和生活方式变革对环境的新需求。

2019年,这一新教学实践行动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迎来了毕业的时刻。历时四个月的毕业设计,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整合的、以人为本的和跨学科的方法去创造和促成可持续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

他们对未来城市和生活的积极思考与探索创新,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结合人文与技术的视角,关注从个人福祉到地区发展、从技术实现到行动赋能等涉及广泛领域的课题,激发我们与更广大的社群,去进一步思考、对话和探讨环境设计的新课题、新实践和新方法。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环境设计本科专业负责人 杨皓

 

 

 作品赏析 

 

设飨集市

Foodiea Market

 效果图2.jpg 

 效果图3.jpg

作者:张少涵

指导老师:姚雪艳、苏运升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年轻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地域性的生活场景逐渐消失,导致乡村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衰落。

设飨集市的设计概念是一个乡村美食集市的孵化平台。为当地人提供与地域美食相关的多方合作的创业机会,形成一个将乡村周边美食快速品牌化,并依靠节日开市等活动集中孵化的模式,以此持续性地促进乡村振兴。

我本次的项目基地是海南澄迈县罗驿村。海南美食重视地域性和食材,通过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展工作坊的方式探讨海南美食的品牌化方向,利用轻量化模块化的方式降低村民创业的试错成本。

设飨集市意在加强人与地,地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美食集市激活罗驿村的乡村生活场景,为其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一种新的路径。
 

 


 

岩茶品牌创新与体验设计

Rock Tea Brand Innovation and Experience Design

1.jpg

2.jpg

3.jpg

作者:王倍吉

指导老师:娄永琪、郭泠

 

茶,在中国是一门经营了数千年的生意,也正因如此,茶易给人老气陈旧的印象。茶叶在本土并不缺群众基础和接受度,在新的市场和消费环境下,茶又迎来了一波不小的热度。与此同时,武夷本土知名岩茶品牌“曦瓜”也将联合以著名主持人骆新为IP中心的“骆新书房”,拟创立新型年轻化岩茶品牌(骆新书房·曦瓜),希望为原有品牌注入新鲜力量。

新品牌注重茶的本原与人心,以更轻松,更简洁,人们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旗舰店、原型店以及包装的一体化设计。新品牌将清晰化产品线,制定简单而实用的口感可视化工具与趣味茶饮实验,并结合线上线下的联动,打造知识共享平台,实现饮茶有门,识茶有道的全新茶文化体验,使饮茶不再“暮气沉沉”,变得随意而亲切,吸引年轻人“站队”。


 

 

再造衣银行品牌活动系统及空间设计

Activity System and Special Design for Reclothing Bank


1452863 - 赵雨蘅 - 课题展区1 拷贝.jpg

 

1452863 - 赵雨蘅 - 模型使用情况 拷贝.jpg

 

WechatIMG105 拷贝.jpg 

 

作者:赵雨蘅

指导老师:吴端

品牌支持:再造衣银行

 

面对可持续时尚品牌发展和消费市场拓宽的问题,我给出了一套创新性解决方案:基于社区的再造衣体验活动系统 —— 再衣间项目。

在这样一个事件中,再造衣银行品牌突破High Fashion T台与平民社区间的隔阂,与消费大众实现零距离沟通;打破成衣销售和高级定制等传统销售模式,模糊产品与服务间的界限,营造沉浸式的体验使用户能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可持续生活方式实践。

在活动系统外,项目还根据再造衣的具体流程将其所需空间、物料集成化,浓缩为一个可移动的折叠工作间、一本活动手册和配套的场所营造套件,提升项目的可操作性,便于品牌迅速落地、灵活操作。

在毕设期间,我在四平社区进行了一次活动测试。品牌、居民双方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都超乎预期。活动成果发布后,还收到了一些来自其他社区的邀请,其在社区中的可生长性足见一斑。

 


 

Design for Death:Nihilism Shelter

为死亡而设计:虚无庇护所

DSC_0395的副本.jpg

 

DSC_0310的副本.jpg

 

site_sh2.jpg

 

作者:张天成

指导老师:周洪涛

 

当代技术社会,尼采意义的消极虚无问题被技术放大,丧失自我、判断失据、数据架空、基因编辑事件、挑战死亡,人的自然性堕落了,致病:虚无。而“死亡”是绝对存在,应对虚无问题需要重拾死亡。我设想了一个非盈利组织“虚无庇护所”,为人类可持续的未来。组织通过维基网站构建庇护所社群,除了夸张个性的传达语言,虚无庇护所还会在当代艺术展馆与城市的角落展示沉浸式的情绪空间,借助象征重生与消逝的土与沙的自然死亡叙事语言以及赛博的庇护所,在技术城市营造别样的死亡景象,以此为契机,并用声音勾勒氛围,通过死亡、技术的空间与人对比,激发人的自然性,唤起人们对死亡、存在、自身的思考,作为技术虚无社会中的对抗力量,正如地上的铭文:“在技术世界,向死而生”。本次毕业设计展示的是其中小尺度的庇护所。


 

 

NADA Studio: Narratives for Augmented Design in Architecture

The Senysphere

 

图1.jpg

图3.jpg

 

作者:瞿独伊

指导老师:Kyle Mertensmeyer、丁峻峰

 

增强现实技术因为其可叠加于实体空间的特性,正在逐渐打破环境设计中的种种限制,让新时代的环境设计可以存在于一个介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间的模糊空间中。漫画作为一种可以传递复杂性的直观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用来表达自己对于设计问题的思考。这个项目则是我对增强现实技术、环境设计与叙事之间结合可能性的一种探索。《The Senysphere》是一本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图像小说。以感官作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Mike因为机缘巧合误入Senysphere社区的冒险故事。故事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感官敏感群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与非感官敏感群体之间的冲突。读者可以360度地观察故事中的特定场景,同时寻找画面中的隐藏线索。希望通过这种有趣的交互方式,让读者对感官敏感群体有更好的了解。


 

 

LIBRE——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STEAM教育环境设计

LIBRE, STEAM - Education Environment Desig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LIBRE》故事本 封面 拷贝.jpg

故事本及配套APP 拷贝.jpg

故事场景示意图 拷贝.jpg

 

作者:汤颖楠

指导老师:Kyle Mertensmeyer、丁峻峰

 

根据对目前VR技术发展状况的研究,虚拟空间有着成为人们第二生活环境的潜力。本方案从VR技术的空间叙事研究出发,尝试将VR技术与环境设计领域相结合,应用于教育场景的营造上。整个方案围绕多方共同构建的“故事世界”,为STEAM教育营造虚拟情境中的学习空间:不同题材的故事将提供具体的课题事件,让学生代入到多元的课题背景中思考问题,培养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LIBRE》是我根据方案的系统尝试创作的 “虚拟故事空间”,讲述了智能管理者与原生居民互相影响的故事。体验者将VR故事APP安装到智能手机上,就可以作为故事的主角探索隐藏在故事线中的课题,最终体验者获得的课题线索将把故事推向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教学

发布时间

2019/7/5

发布者

设计创意学院办公室

分享

更多新闻
More in News

关注 D&I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dioffice@tongji.edu.cn
电话 +86 21 65983432
传真 +86 21 65983432
上海市杨浦区阜新路281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沪ICP备05032680号